只有税收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现代人已无法摆脱税。有国家在,税就不会亡。未来社会有无限可能,税的存在形式也可能千变万化。
技术进步和人类组织形式的变迁,一直在改变税的一切。人工智能、互联网、全球治理格局的变化,已在冲击现有的税收秩序。本来属于这个地方的税,猛然间发现到了另一个地方。本地企业不只是在本地纳税,非本地企业在本地所缴纳的税甚至超过了本地企业,这都是事实。各地招商引资不少就是冲着税去的。结果是现在一些独角兽企业在全国多个地方纳税,所纳的税数量超过了多数本地企业。
或许,未来的税和现在相比将是面目全非。税到底是什么?狭义税负,广义税负,非专业人士如何分得清?这税那税,这费那费,这基金那基金,也是如此。它们和税收一样,都意味着政府在筹措资金。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理解“税”?
不管未来的税会怎么样,我们还是回到现实,回到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税收课题。2018年6月19日,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审议,引发社会热议。6月29日,个税怎么改又在征求全社会的意见。毫无疑义,社会各界会予以热烈响应。回应社会关注,我们需要做什么准备?现代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很多税收事务仅依靠个人直觉和所掌握的知识可能不够用。同样的事情,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在现代社会,这是很正常的。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支持或反对某种税收政策选择。这种状况亟待改变。为支持而支持,为反对而反对,这显然不是理性的社会所应该有的。
在许多时候,我们的决策是自己作出的,我们也不能代替别人决策。我们都在追求美好的生活,不断地进行决策,而决策需要一定的逻辑。专业知识会帮助我们决策。我们甚至不知道现实中的税收政策选择,但只要掌握了税收的逻辑,我们就会理解未来税收政策的走势。
从未来到现实,从现实到未来,时空穿越中的税,都改变不了征税是在为政府找钱的直接目标,改变不了征税或多或少服务于经济社会政策目标的事实。许多表现出来很怪异的现象,实际上只是常识在起作用的结果。新事物的出现,让前沿研究成果的传递更加重要。理性谈税与谈理想的税,并行不悖。为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提供决策支持,为社会公众了解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提供帮助,相辅相成。
2017年,中国收了14多万亿元的税。这样规模的税,是多还是少?是重还是轻?宏观税负问题一直有争论。微观税负更重要,纳税人的税负感觉更直接。这么多的税如何分布?谁最终承担税负?这里有学术味道很浓的税制结构和最优税收理论问题,也有很现实的“我负担了多少税”的问题。
中国现在有18个税种,多数税种在未来一段时间仍会继续存在,少数税种可能随风而逝。历史上曾很重要的税种后来变得不重要,甚至已不见踪影。未来中国还会有新的税种出现,现有的税种也会有新的存在形式。其中的奥妙需要我们去探究,更重要的是常识需要普及。当税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得到普及,税收前沿理论介绍得足够充分的时候,中国的税也势必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围绕税收治理环境的变迁,讲述税的故事,谈论税的现在和未来,为税收的现代化贡献一份力量,是“中国的税”系列文章力图做到的。
(本篇为澎湃新闻财经频道独家专栏“中国的税”系列之一。作者杨志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