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税课堂

有趣的财务小故事(财务小趣事)墙裂推荐,

发布人:园区招商员 发布时间:2023-05-22 12 次浏览

undefined

会计说的高大上,这是一门科学,和日常理解不一样也正常,但他是一门社会科学,所以某些规则内容变化的速度比自然科学的要快,艰深晦涩的也不少,但是还有一些大原则的应用很亲民的,掌握了则居家旅行经商真轻松啊,个别时候遇上“猪队友”,懂会计知识还能保命。简单说几个吧,想到补充

1.盈利和有钱(支付能力)不是一回事,反之亏损企业不一定没钱。一个企业利润表上当年盈利1000万元,但那一刻有可能连100万元的现金或者银行存款都拿不出来,甚至连当月20万元的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因为只要符合会计收入确认条件,卖出产品没收到款也会产生确认毛利但不增加现金流,还有各种折旧、备抵减值都会减少利润,但不减少现金流。所以企业主来找你借钱,说利润每年多少万,天花乱坠的,不要被迷糊了,要特别关注现金流。

2.能够使用一年以上的实物资产或者软件,每年计算利润时,只以购买的支出*1/N(N为使用年限)作为成本。购进价值高点的自用物品或软件,会计上一般不是一次性作为成本,而是一般分几年平均作为成本。税务有规定一定金额内一次性或者最短几年内分摊作为成本,这个有税务筹划空间。举个例子,公司上年末买一个机器80万元,这个机器生产手机壳,本年生产出的手机壳卖了45万元,花费原料和人工15万元,外行人会认为本年45-15-80=-50万元(亏损)或者45-15=30万元(盈利)的,其实都不是,会计上是盈利45-15-80/5(年)=14,当年就因为盈利要交企业所得税(注,5年是假定机器能用5年,平均折旧)。

3.很多时候利润表上的利润不是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税务认可利润。会计上计算收入和成本的口径和税务有不少不一样,导致企业和税务利润不一样,不是会计人员的错。

4.没支付就不是成本,卖出货品没收到款就不是收入的观点,会计上是不成立的。会计上是以权利义务(权责发生制)转移的那一时间点来确定收入成本的。

5.工资以现金发给你也是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补一个个人所得税的,算是和会计有关系的,毕竟好多同事遇到这类问题一般都是先来问财务人员,而不是人资部人员哦。有同事建议说帮我们避点税吧,工资一部分打到工资卡、发一部分现金,这发现金部分就不要缴个税,我只能说太天真,如果有这么简单、明显的漏洞还是制度吗?制度制定者肯定是超级可爱的傻白甜。

6.找个黑客攻破医保中心、银行系统……,把名下的账户金额改大,然后逍遥自在花钱,“没有会计知识真可怕”——没跑路的话很快会死。还有个同事和我开玩笑说:如果有个黑客入侵医保中心、银行系统,修改个人账户下的金额,那么不就富有了吗?如果你指望不被发现而逍遥自在,我回复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因为你不懂会计。在系统记账记录完备加上人员有点责任心的情况下,最快当月会就因账务问题就可以发现异常,而且系统内记录痕迹很明显,作案人很快就会去“吃皇粮”了。电影上干这种案子的选项都是“干完这一票,我就隐姓埋名逃到ICPO、FBI、各国POLICE找不到的地方”,等死那就一定会死。

有人说有过修改各种地方公交、游戏充值数据几年都不被发现的,一般是两种原因:一是系统有本身各种错误,多了谁也不在乎;二是会计人员敏感性不够或者精力不够,发现异常随便找个科目挂账或者随它异常也不管,等到越来越异常往前一查发现了。

7.备抵减值数据很多时候是利益相关方博弈的结果,也是部分企业调节利润的手段。存货、固定资产、应收款项、金融资产等持有或者使用中价值下跌了,可以计提减值减少利润,即各种备抵减值,理论上程序很严谨,实际操作中,不一定能做到,有时候就是股东、管理层、专业人员(事务所)等各种博弈下可接受的结果。为了避免备抵减值成为调节利润的手段,会计准则内容也进行过多次修改,变成了现在有的减值后不能转回(价值回升不能调整)、有的可以转回。

8.各种信用卡的账单、现金分期看起来手续费率(或者利息率)低,年化后实际手续费率(利息率)非常高,别希望有钱不还再去投资。我们不时接到银行信用卡电话销售人员亲切甜美的声音告诉你:“由于你是我行的贵宾客户,现在你的账单可以优惠分期,然后手续费只要*%、*%”,而且她还告诉你只需要付很低的手续费,银行不收一分钱利息。 你动心了吧?然后准备把还信用卡的钱拿去投资了,还很窃喜,刚好有个年化收益率8%的理财产品,小赚一笔,为此晚上请朋友小搓一顿。 以下是正文: “假设某银行3期1.65%;6期3.6%;12期7.2%;先一次性收取手续费、以后每月还款日等额还款。”,看起来真心不高吧,以账单应还款10000元为例,为了统一口径,把手续费折算为按年计算的手续费(和银行存贷款、余额宝、货币基金、各种债券公示口径一样,都是按年计算的利率),你支付的年化手续费率=165*4/((10000+6666.67+3333.33)/3-165)=10.15%(分3期时),360*2/((10000-360)*3.5/6)=12.8%(分6期时)。看到这个你还要把准备还信用卡的钱拿去投资年化收益率8%的理财产品吗? 不信??你正儿八经去测试下??

﹉﹉﹉

9.再补一个。一部分人在10年、20年内资产增值了十几倍、上百倍、上千上万倍,基本都是靠杠杠运用和股权评估增值实现财富快速增值,不借助这两种方式,年薪百万也难以积累财富到上千万。杠杆通俗点就是借钱,可以是贷款、也可以是向朋友亲戚借。你身边的,有些人借助向银行贷款、各种借钱买房,这十来年实现了净资产十几、二十倍的增长,原先没有贷款的,即使持有几套房,资产也被这些借款买房的人赶上了。但是,借款买房也是只能实现小数量级的财富增长,而且法律上规定自然人对负债是要付无限责任的,所以有的人杠杆不敢运用太大。那些十来年内实现上百倍及以上资产增值的,几乎都是持有企业股权的,企业也可以大量运用杠杆(部分企业90%的钱都是借的),到了一定程度,实行的A、B、……轮股权融资,每一轮融资,原先的股权持有者都实现了多倍增值,还有上市融资实现的股权增值,造富了一拨人。举个例子吧,小Y第一年花10万元设某有限公司,借入90万元贷款,当年赚了20万元(总资产回报率20%),财富增值2倍,如此反复,往后两年又挣了50万(简单点),此时自己的净资产从10万变成了80万元,增加了7倍,第四年初股权变更为80万元,企业A轮股权融资,因为发展前景良好,原80万元的股权现在作价400万元,这样在四年之内,小Y净资产从10万元成为了400万元,增加了39倍。

另外科普下,设立有限公司,出现通常意义上的资不抵债,实在走不下去了,最后一条路是申请破产,只需要以出资额去偿债,未以其他个人财产去担保企业债务的话,是不需要拿个人资产去偿还的,即所谓的有限责任

还有,基于这一条财富增值途径,你见到巨有钱的,基本都是持有公司股权的。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