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尘封的乡档(48)|地契中的土地税赋:“你有几斤几两”原意是在说税赋
要计算每两条粮实际上缴的金额,即土地所有者实际的税赋额,因为地域不同而千差万别,是比较麻烦的问题。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档案编研负责人胡开全,结合龙泉驿区档案局(馆)保存的土地契约文书,举例进行了简单说明。
每件地契中必须注明税赋数目,红契要在税赋数字上加盖官印。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提供
道光23年(1843)正月二十四日,雷杨氏与3个儿子和3个侄孙把位于温江县二甲、地名板板桥(在今成都西门苏坡桥附近)侧近的产业卖给谢六樨堂(谢氏家族蒸尝会)的土地契约中记载,一宗97亩的净田,外加一宗20多亩旱地,共载条粮2.48两。
折算下来,大约39.1亩水田对应一两条粮,每亩对应0.026两条粮,非常接近上等田的税赋标准。
同治3年(1864),这两宗田又以4500两白银的价格卖给了苏国宽。
此前,这两宗地被一个叫夏德仁的佃户租佃,每年要缴纳佃租折合白银2241.63两,所有的税赋由主家还纳。
以当时华阳县的税赋标准,这两宗土地每年只须向政府上缴税银6.92两,仅占其总收入的0.31%。
如此看来,主家每年凭这两宗地就赚得冒油,利润秒杀当今任何买卖生意。不过,这只是基本税赋,还有一些摊派和临时征收的费用没有计算在内。
即使如此,土地所有者的税赋负担仍然不重。民国后期,税赋征收混乱到可以预征几十年后的税赋,但土地所有者仍然能缴得起,就是这个原因。
政府为什么会征收如此低的税率呢?难道政府运转不花钱吗?这跟当时地方政府机构简单、开支不大有关。
龙泉驿区档案局(馆)的一份档案显示,1950年,洛带镇镇长刘惠安向简阳县人民政府上报从民国时期延续下来的“简阳县第八区洛带乡编制人员及编余人员名册”记载,镇上的公职人员,只有正乡长、副乡长、主任干事、民政干事、户籍干事、地籍干事、经济干事、电工、乡队副各1人,工友3人,共计12人。
1940年左右,罗堃明、罗观宝父子将家里的产业卖给曾有才,在土地契约中签名的华阳县大面乡公事人员有:乡长、副乡长、乡队副、代表主席各1人,干事4人,调节主任3人,计征股长2人,共计13人。
【下期看点】
请看“尘封的乡档(50)”。
特别鸣谢: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